说说中国银行业的几件事儿
在中国,具有近现代意义的银行业产生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列强入侵的深入,逐步由极少数通商口岸扩展到更多地区。而民族自己的银行业(包括由传统钱庄之类的组织转化而来的)也是在外来侵略压力迫使旧有体制解体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过要说中国银行业真正的改革与大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据说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大致是文革过后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那几年时间吧,虽然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正在慢慢恢复,但是由于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还不知道银行是干吗的,通常把财政局、税务局、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都合并在一起办公。当时的财政资金在一个办公室里就完成了制定计划、国库拨付、银行结算等一系列流程。据说有一年六安城发大水,把国库(同时也是银行金库)给淹了,于是不得不找个大操场把纸币给晒干,当时只有一个警卫挎把盒子枪负责看管,看热闹的人挺多,但自始至终都没有顺手牵羊的。其实顺手牵羊也没有用,当时市面上物资极为匮乏,常常有钱没处花,而被逮住了,还至少打成个“反革命”,属于“犯罪成本相当高”的情况。
我出生前后那几年,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上半期,我国最早的商业银行出现了,即现在大家都熟悉的“中农工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过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开放,虽然已经知道银行不仅仅与政府有关,老百姓也可以把生活刚刚富裕起来后攒下的余钱给存进去,但是对银行还是有着“敬畏”心理的。记得农行六安县支行筹建的时候,我妈妈就是通过“招干”考试进去的,而且是本地人民银行负责组织的。考中后先去人民银行上班,等农业银行的场地、设备、架构、人员全部落实,大家才把组织关系给转过去,当然“国家干部”的身份还是不变的。那时候“中农工建”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反倒是充满了分工与协作,比如中国银行负责外汇管理和国际结算业务,中国工商银行负责向工商业提供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负责新兴的建设项目投资,中国农业银行则全面负责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我是在农行大院里长大的,当时听的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扶贫资金”和“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开发”,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策性金融的范畴。
因为一是“中农工建”的门槛实在有点高,迅速发展的经济所带动的资金需求,与正规银行所设定的苛刻的贷款条件之间存在着越来越严重的矛盾。二是银行职工仍旧是“国家干部”,子女没有足够的学识根本就进不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三是邓小平搞的废除终身制在基层的具体操作中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不少老干部不是那么容易退下来的。于是,信用合作社悄然出现了,比如农行就拨出点资金,发起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把准备安排去赋闲的老干部,以及实在招不进来的职工子女都给了个看起来比较妥善的安置。其实当时的决策者压根就没有想过信用社能做成什么,不过是让大家都有个着落罢了。没想到的是,如今信用社由于其并不属于完全意义的商业银行,反倒在经营上要灵活的多,效益比其它商业银行还要好,而改名为“农村/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城市合作银行”,名字也绝对是派头十足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们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在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中,银行里的存款将很快变成废纸。不过国家最后一次出手对银行体系实施了较为简单的行政干预手段,通过提高利率,甚至是国家直接提供补贴等手段,避免了金融体系的混乱和银行信誉的丧失。当然在这以后,改革也正式开始了,比较典型的就是实行政企分开,将银行推向市场,同时将金融领域带有政策性的事务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我妈妈就是1997年从农行分出来到新成立的农发行工作的。
现在的有部分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对中国政策性金融的改革历史存在一定看法。不过从我妈妈14年的该领域从业经验和我3年在农发行工作的亲身经历来看,中国搞三个专门的政策性银行,根本性的方向应该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商业银行走市场化之路,就要允许其充分追求利润,通过增加盈利来刺激其主动性与创新性。而政策性金融绝不能唯利是图,最多只能是保本微利,首要考虑的还是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宏观调控政策。比如说种粮补贴,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可以被看做是对“可能被市场所淘汰的产业”的故意保护,但是换个角度再来看,如果粮食安全都不能保证的话,我们的国家能生存下去吗?最近15年,农发行通过搞“封闭运行”,把“统购统销”体制终结后粮食流通领域的诸多乱象给解决了,通过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特别的支持,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的集中和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很多很多。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中国银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各方面政策的不断解禁,直接推动了资本的流入和发展的热情。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包括:1、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真正成为了市场主体。2、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大量出现,成为促进整个银行业开展市场化改革,提高业务和服务水平的动力。3、外资银行的涌入,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不少新的经营管理理念。4、信用社向真正意义的商业银行改制,主动适应更严格的监管要求,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规范化水平,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5、最低注册资本为5000万的小微型银行(主要包括村镇银行)的出现,改善了金融服务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状况,让更多人享受到现代金融产品,也为银行业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方向。6、邮政储蓄在2007年改制为商业银行,虽然目前在某些体制上还不是很规范,但具有超过36000个网点(据说今年已经超过37000个)的如此庞然大物的转身,对于我们国家的金融业绝对是有着重大影响。
我是2006年考进农发行的,干了3年,主要积累了会计和文秘,也包括一部分信贷方面的工作经验。接着像同行业的不少人一样,于2010年正式跳槽到成立不久的邮储行。前前后后加起来,也算的上是有着6年多经历的“老”银行人了。
在外界看来,我们天天舒舒服服的坐在中高档写字楼的空调间里,看起来很轻松的就能搂到大把大把的钱。其实这是个误区,因为尽管银行里全是钞票,但都不是自己的。小时候我在农行大院里和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父母就告诫我们:从小就给你们长见识,长大后可千万别在钱上出问题。银行是为客户管理钱的机构,把钱捋的井井有条是本分,稍微出点差错都算失职。早期我在农发行做业务会计的时候,经手几千万的资金,差一分钱都过不了关,自己拿钱贴上都不行,非得找出差错在哪儿才能下班。银行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在外界看来,银行相对于普通顾客属于强势群体,存在着垄断行为。因为银行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机构,不是行内人,根本就不知道这行里有多少窍门,如果遇到操守不佳的银行职员,被蒙骗是完全有可能的,常见的就是现如今被媒体炒作的沸沸扬扬的“存单变保单”现象。而顾客在利益被损害之后,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收集证据和举证也是个很头疼的事情,维权之路相当漫长。更遗憾的是,有的客户一面被银行故意蒙蔽,一面还信任着这家银行,充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淘汰机制始终没能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家银行组成的整体是处于“垄断”地位的。
但是在银行业内部,现在的竞争可是异常激烈的。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的银行业尚在低水平扩张阶段,不同的银行提供着大致相同的产品和服务。网点数量越多,同质化和带有严重浪费特征的“拼力气”现象就越严重。客户经理在不同的银行间跳来跳去,把所谓的“客户资源”带来带去。就单个银行来说,不断引进“新人才”,不断拓展“新业务”,不断创造“新业绩”,而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并没有实际效益的增长,因为同时有大量的老客户在“流失”,客户更深层次的资源从来就没有认真的发掘过。
目前中国的大多数银行还在年复一年的制定着没有新意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客户“新增”计划和业务量“完成”指标,始终缺乏整体的、深入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思路,所以,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任重而道远。